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青海生态持续偏好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5-11-27      浏览次数:3926次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日前共同发布的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需求的研究报告《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青海和西藏两个省区仍维持生态盈余。

      26日,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青海成为《报告》中生态盈余仅有的两个省区之一,这与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紧密相关。近年来,青海省将生态保护作为立省之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在广袤的三江源地区,以往鲜见的雪豹、白唇鹿等野生动物又回到人们身边,生物多样性种类逐步得到恢复。

      《报告》以“发展、物种和生态文明”为主题,在国内首次建立起基于地球生命力指数(LPI)计算方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脊椎动物变化趋势指数,而LPI是运用于WWF全球《地球生命力报告》中的评估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

      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记者了解,目前,青海三江源地区森林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草地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荒漠化明显遏制,代表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改善。

      据监测,自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藏野驴、藏羚羊、岩羊、野牦牛、藏野马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同时,从2006年开始,青海省累计向黄河、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放流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齐口裂腹鱼等鱼苗600余万尾,极大地补充和恢复三江源渔业水域的鱼类种质资源,促进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经过十余年建设,尤其是随着近些年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各项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不断显现。三江源地区各生态系统变化趋向稳定,区内草地、水域、湿地、森林面积大幅增加,为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提供强大的生存基础,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又为生态系统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