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发布。
A.分“三步走”
《中国制造2025》确定 “三步走 ”,实施制造业强国的战略。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在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指导下,立足省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 “三步走 ”实现八大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东北地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夯实基础,巩固地位,八大领域取得重点突破。
到2020年,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一定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一定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遥感卫星及应用、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智能装备、农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二步:到2035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整体集成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八大领域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制造业地位更加突出,实现吉林制造向吉林智造、吉林创造跨越。
B.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发展主要指标
主攻八大领域
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立足省情,在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主攻八大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采用高效内燃机、高效自动变速器、轻量化材料和混合动力等先进技术,提高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优化整车产品结构,提升整车节能效率,新车油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传统汽车向节能汽车的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主攻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及专用车,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推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燃料电池等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关键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制造体系和创新体系,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整车上的应用,通过定位技术、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云计算、雷达技术等实现人、车、环境默契互联,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开发。重点推进车载光学、车载雷达、高精定位、集成控制等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打造国内竞争新优势,实现与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同步发展。
2.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巩固和扩大整车优势。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和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产品系列工程化验证和系列化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混合动力动车组、高铁卧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突破无人驾驶、信息化服务终端、在途检测、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制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智能化、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下一代城铁车辆产品,加快满足国际标准的地铁车辆研发生产。加快配套体系建设。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提升新型车辆车体、高性能转向架、列车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系统)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围绕完善产业链,积极引进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门系统等配套企业,提升省内关键核心部件配套能力。促进服务制造发展。加快动车组检修基地、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增加服务环节,拓展服务范围,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展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实验验证、维修保养等产业链增值服务。
3.航空航天装备
发展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 “星载一体化 ”设计、研制、生产、总装与测试的整星制造能力,加快推动建设吉林遥感卫星星座系统,强化遥感信息获取与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卫星遥感和航天信息集成应用两大产业链。加快60颗卫星组网运行的星座系统和地面系统建设,形成全球化商业服务能力。统筹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高分吉林数据中心、吉林遥感数据应用平台,加快智能综合应用终端产品和软件产品的开发应用。发展图像传感器、光学相机、星敏感器、太阳敏感器、碳纤维构件、飞轮控制力矩陀螺等核心部件。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推进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固定翼轻型飞机、机载设备、地面设备等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化,积极培育飞行员培训、飞行器维修保养等通用航空服务业发展。加快吉林航空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修养护、运营服务、教育培训 “五位一体 ”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发展无人机产业。围绕整机 —关键部件 —关键载荷—综合信息服务布局,加快新型无人机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建立无人机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和信息获取系统,拓展服务增值业务。推进远距离、长航时、实时数据传输固定翼无人机加快发展,推进多功能、重载荷、智能化多旋翼无人机加快发展,推进数据处理、航空物探、航空遥感、电力巡线、应急救援、海事边防等关键载荷开发与应用。
4.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发展机器人。推进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服务机器人,重点加快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家政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研发与产业化;工业机器人,推动冲压、焊接、涂装、机加、装配机器人等的集成应用,带动工业机器人发展;特种机器人,重点加快航天机器人、排爆机器人等研发与产业化。关键系统与零部件,推动机器人本体、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等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智能装备。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四大工艺智能装备、危险化学品视觉定位灌装成套装备、禽类屠宰智能成套生产线、民爆炸药智能生产线、抑爆装备等。加快发展无模多点成型、旋压成型、大型构件扭弯拉成型、高速摩擦焊机、电子标签芯片激光切割机、激光刻划机、直线电机等优势装备。
5.农机装备
发展拖拉机。重点发展以旱田作业为主的6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以水田作业为主的25马力以上四轮驱动节能环保型中型拖拉机。发展收获机。重点发展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全喂入水稻收获机、自走式青贮收获机、秸秆捡拾打包机、秸秆膨化机等。发展整地播种机。重点发展系列浅翻深松犁、节能深松机等高效节能整地机械,气吸式精密播种机、高速乘坐式水稻插秧机等栽种植机械,旱田中耕追肥除草起垄机、牵引及悬挂式喷杆喷雾机等田间管理机械。发展配套零部件。重点发展为拖拉机和收获机配套的前后桥、变速箱等功能部件,为耕整、播种机械配套的深松铲、免耕波纹盘、耙片等耐磨减阻作业部件,为航化作业配套的航空静电喷撒系统、农药雾滴采集检测仪器等设备。
6.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现代中药。提升以省内道地药材为基源的中药配方颗粒及提取物的标准化水平。大力推进复方中药新药、天然药物的研发,加快名优中成药及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围绕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免疫性缺失、儿童用药等领域,发展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培育发展中药大品种。发展生物药。围绕糖尿病、恶性肿瘤、生殖障碍等疾病需求,发展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多联多价新型疫苗等现代生物医药。巩固和增强疫苗、胰岛素和生长素等产品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发展化学药。加强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药物晶型等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源头创新实体药物和个性化治疗药物。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诊断器械重点推进免疫分析仪、基因测序仪、快速诊断仪(POCT)、数字PCR系统等体外诊断设备,生物电诊断仪器、电声诊断仪器、内窥镜等电子及光学设备,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尿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等国内市场优势明显产品的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大。实现超声、X射线、磁共振等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及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治疗器械重点推进电疗仪器、磁疗仪器、激光治疗仪等康复理疗设备,超声、激光、高频等微创手术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可吸收性植入材料、可再生修复材料、医用高端敷料等高值耗材,人工器官和医用机器人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7.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集成电路,提高设计水平,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光电子,发展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激光应用设备,保持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研发和制造领先优势,推动新型平板显示材料及新一代显示技术产品、高精度光电分析检测仪等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元器件,重点推进国产硅基器件、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等研发和产业化。汽车电子,重点发展发动机、底盘、车身等控制系统,导航、通信等车载信息系统。发展工业软件。发展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工业软件。重点开发工业研发、设计、分析、测试一体化软件,提供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建设工业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工业云应用服务体系等。促进车联网发展。发展车用以太网通讯、车动力及底盘智能部件、辅助驾驶智能控制单元、环境感知部件(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红外夜视等)、卫星定位及地图导航部件、人机交互终端、后台数据处理云计算服务体系等。
8.新材料
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开展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玄武岩纤维、维纶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深度研发和市场开拓,重点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原丝制备、碳化、复合成型等关键技术,促进中高端品种及复合材料产业化。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重点加快三元乙丙橡胶、环保型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稀土异戊橡胶等特种合成橡胶新产品、新牌号、新技术开发步伐,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地位;充分发挥聚醚醚酮、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塑料优良性能,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努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领域;推进聚乳酸、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生物基聚酰胺等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及应用,加快产业化步伐。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稀土镁合金、镍合金、高氮合金等,实现关键新合金品种开发及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硅藻土多领域应用及深加工。加快人造金刚石(CVD)、碳化硅超细粉体、纳米陶瓷材料(TiBCN)等超硬、超细材料研发及推广应用。突破石墨烯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发展终端应用产品。
C.措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充分利用政务服务网,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严格执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全面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深入开展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及开工报建手续清理、规范项目建设中介服务等工作。实施重大项目领办、代办制度。落实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纵向贯通,横向连接。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省部、省院和省校合作机制,扩大与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采取股权、期权等多种方式,调动各类资源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完善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制度。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创新科技经费投入方式,探索建立项目有偿投入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深度参与创新过程。
围绕绿色发展,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积极探索节能量交易,加快碳排放权交易,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模式,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
加强金融财税政策支持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在我省开展 “投贷联动 ”试点,积极探索以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的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融资,有效满足优质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积极发展并购贷款和银团贷款等新型融资产品和服务,对制造业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重大技术装备进口零部件、高新技术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我省制造业重大项目支持力度。省级财政资金加强对制造业支持,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研究通过市场化模式设立制造业发展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股权投资、事后奖补、贷款贴息等间接支持方式比例,围绕八大领域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新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创新平台建设等。支持企业直接融资,落实好上市企业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 ”上市(挂牌)融资。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吸收股权及私募基金等方式融资。落实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研究建立新材料、关键零部件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
优化市场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规章,推动吉林省专利条例、著作权条例、吉林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等法规的拟定和修订工作。落实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规定,加强证明知识产权在线使用、侵权等行为的保全证据公证。探索在法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各类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力度。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信用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前事中监管,推动 “诚信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诚信信息管理、信用评价等诚信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重大侵权、违法假冒信息披露发布制度和 “黑名单”制度。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制定针对诚实守信者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优化负面清单管理。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
扩大对外开放
深入推进制造业企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鼓励引进一批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引导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在省内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知名品牌、营销渠道、高端人才等资源,充分利用 “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 ”,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提供人才支撑
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大学和优秀的社会培训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结构,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平台。
培养企业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提升企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定制培训,培训一批能操作、懂调试、会研究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
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国外专家、海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引进高精尖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继续实施长白山学者、技能名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