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动物保护见证中国绿色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网 发布日期:2016-05-09 浏览次数:2224次
农民陈应军的耕地位于四川卧龙沟的河滩上,以前他一直种土豆和玉米,每年的收成仅够温饱。15年前,他同当地政府签订了给大熊猫种竹子的合同。现在,光是种竹子的收入就让他顺利脱贫。
卧龙镇的3000多户农民,和陈应军一样都签订了这样的合同。凡是参与“退耕换竹”的家庭,每亩地每年补偿1200元。大熊猫喜爱的箭竹、方竹、拐棍竹,已成为他们耕地里的主要作物。
卧龙拥有的野生大熊猫约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的十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退耕还竹”是中国在当地建立的第一条大熊猫生态走廊的重要项目。项目面积1200亩,栽种着约24万丛大熊猫主食竹类。
建于1963年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部,面积20万公顷,以“大熊猫之乡”、“野生动植物乐园”而闻名于世。目前,保护区拥有野生大熊猫约150只。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对到底有多少大熊猫还不清楚。”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张和民说。当时,卧龙自然保护区只有2公顷,有些村民甚至偷偷猎杀、售卖大熊猫。
现在,保护大熊猫,已经不需要任何人宣传动员。除了种竹子,村民们还可以给来卧龙的游客提供食宿。“虽然游客来卧龙不仅仅是看大熊猫,但没有大熊猫,到卧龙游客就会少很多”。村民杨攀兵说。今年,卧龙自然保护区项目已经全面完成,村民们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中国,数量增加的珍稀野生动物,绝不止大熊猫一种。去年10月的一天夜里,在澜沧江源头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城,该县畜牧林业科技局工作人员桑周用手机拍摄到雪豹“散步”的视频。后来,人们又接连发现雪豹、棕熊以及狼等珍稀物种“进城”。
“两种以上顶级食肉动物同时出现,可以表明澜沧江源区域依然保留有较为良好的生态系统,食草动物种群呈健康状态。”长期在三江源地区进行野生动物研究的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博士肖凌云说。
中国于2005年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环境。10多年来累计投入的资金接近90亿元,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
“经过10年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草地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说。
今年4月,青海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国家公园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整合各部门、各地区职能资源,提升保护科学性,实施生态整体系统修复。同时,当地政府更加注重相关农牧民生活的改善,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打造一批可吸纳就业的旅游、有机农牧等绿色产业,让群众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十三五”时期,中国还将整合设立一批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公园。“建立野生动物类型国家公园是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好地保护濒危珍稀动物。”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说。
中国正在积极开展大熊猫、亚洲象、东北虎豹、藏羚羊4个旗舰物种的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目前,西藏羌塘藏羚羊、野牦牛国家公园已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