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发挥信息化在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网      发布日期:2016-05-12      浏览次数:2832次
  编者按 信息技术正在引领产业变革,网络发展不断拓宽生活空间。运用信息化,不仅可以优化国民经济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优化城市治理,提高城市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可以优化企业管理,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运用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有可为。

  信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元素。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运行中的信息沟通不可或缺且作用重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技术进步的重要成果,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现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大大迥异于农业文明社会和工业文明社会,其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能否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决定着一个国家在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中,能否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而不被历史所淘汰。

  当前,我国经济总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在这新阶段,发展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改革红利和转型风险同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交织,我国经济发展确实到了是否能够迎难而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迈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纲要已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的战略性安排。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领会好、运用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全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信息化促进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和潜在动能,做到精准施策、顺势而为。

  (一)

  我们认为,当今时代,信息化有4大趋势。

  一是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数字化、标准化。信息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图像、声音、动作、文字等都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但数字是最为精简和方便使用的信息载体。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结合在一起,能够使越来越多的各类信息迅速地转化为标准化数据,大大提高了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传递效率,降低了人与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信息交换成本,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学、政策实施更加精准、企业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更加高效。

  二是信息处理和传输的高速化、低成本化。自从人类发明电子计算机以来,机器的运算能力呈几何级数飞速增长。现在我国制造的“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5.49亿亿次。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在快速提高。以移动无线通讯技术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的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理论上每秒只能传输9600比特信息;2010年开始大规模建设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每秒传输的信息理论峰值可达100兆比特,增长1万倍以上。信息处理和传播的高速化,不仅显著地提高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扩大了信息交换的规模,还大幅降低了信息交换的成本。例如,在19世纪的英国,电报是一种奢侈的信息传输工具,那时,只有有钱人才能用得起这一通讯工具。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传输海量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而无需太多顾及信息传输所花费的成本。

  三是可用来观察、测度和分析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的数据超大规模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感应器、传感器等信息采集设备能够方便地安装到电网、汽车、飞机、家用电器等社会的各个角落,实时进行信息的广泛采集和普遍连接,为社会提供规模难以想象的数据信息。如,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2013年全球产生的数字信息总量为4.4ZB,相当于3023.6亿个16GB的平板电脑的容量。这些海量的数据,为人们更加准确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创造了可能,也为人们更加科学地分析经济社会运行状况提供了条件。

  四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化。一方面,信息技术与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耦合关系日益加深。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着商品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也有力地推动着商品流通方式的便捷化、扁平化。另一方面,人们日常生活也日益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手机阅读、网上社交、移动购物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二)

  有效发挥信息化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必须明确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内涵,找到信息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结合点和具体路径。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内涵应包括:一是在宏观和微观层次均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以更少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的格局;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建立更加协调的经济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有效匹配,实现发展资源在行业间和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各类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四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微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我们认为,运用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至少有以下4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第一,运用信息化,优化国民经济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精准度,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比如,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迅速集成物流、资金流、人流各方面信息,快速分析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及其未来走向,为决策者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提供参考,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依据,为城乡居民作出消费选择提供参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运用信息化,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不断优化国民经济管理,持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要研究制定大数据管理条例,对数据的采集、归集和使用作出明确规定。二要整合政府和国有企业拥有的数据资源,建立社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大幅提升数据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三要结合国情,提高大数据分析运用能力,及时、准确预判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精确度和各类政策制定的正确性。

  第二,运用信息化,优化城市治理,提高城市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1%,城市经济活动已超过80%,而且这两个比重还在继续提高。因此,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近些年,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众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运用信息化优化城市治理、提高城市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方面从总体水平上来讲,我国尚处起步阶段,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展的潜力无可估量。要把潜力变为动力,一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数据,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优化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布局;二要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三要建立智慧能源系统,更好地对接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四是鼓励并规范汽车、住房等闲置资源分享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引导分享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资源更加高效地利用;五要学会运用大数据,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和安全。

  第三,运用信息化,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新常态下,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趋弱,迫切需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一要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我们必须把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并适应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成本变化的大趋势,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二要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在我国有巨大需求,但又是我国产业发展突出的“短板”,其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跨国公司占领。三要着力提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发展质量。近些年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业态发展迅猛。如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2594亿元,占消费总额的6.1%;2015年达到了3.88万亿元(包括非实物零售0.64万亿元),占比超过11%。然而,客观地说,我国的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与政府监管的有效性不足有一定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切实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新业态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运用信息化,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一要提高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集成能力,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通道,实现部门之间、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从设计到销售再到设计的“信息循环系统”,为企业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和实现有效的管理创造条件。二要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按照市场实际需求进行订单生产,推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步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变。三要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和精准度。要开展网络营销,并对销售数据、客户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根据市场和客户变化情况调整营销策略,尽可能地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