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2023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发布日期:2023-01-20      浏览次数:1621次

(2023年1月15日在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 韩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回顾

  本届省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吉林振兴发展攻坚克难、积厚成势的五年。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严重冲击,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机遇,勠力同心、奋勇争先,与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初步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吉林全面振兴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全面实施“三个五”战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围绕产业发展谋项目、引项目、建项目,一批有重大牵引作用的项目落户吉林开工建设。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长春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全省汽车产量稳居国内市场前三强,红旗品牌汽车销量增长63倍,赢得了习近平总书记“风景这边独好”赞誉。全力打造冰雪避暑双品牌,冰雪产业强势发展,冰雪旅游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长白山、查干湖等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我们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在东北地区率先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19位,增速位居东北三省首位。“吉林一号”在轨运行卫星达到83颗,建成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中车长客、长春光华微电子等5家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长光卫星、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公司上榜“独角兽”企业榜单。我们全力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在全国率先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能力稳步跨上800亿斤台阶。率先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面积居全国第一、五年增长5倍。建成高标准农田4330万亩、五年增长60.4%。“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我们精准施策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7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3805元、年均增长22.94%。我们全面推进生态强省建设,设立“吉林生态日”,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公园。我们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商环境加快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跃居全国第6位。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五个合作”持续走深走实,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一批开发开放平台获批,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全球吉商大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五年累计新引进项目8196个。对外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均创历史新高。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新电商大会,网络零售额、农村网络零售额、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168.69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6%、7%。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成果丰硕,新农科建设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居全国第10位。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跨越到法定人员全覆盖。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新冠疫情防控策略,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阔步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掀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新篇章。一年来,新冠疫情跌宕起伏,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倍受考验,各种风险接踵而至。全省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超常决心、超常措施、超常努力,全力推动经济回到正常轨道,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吉林振兴发展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一是经济稳定恢复增长。坚决落实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采取超常规力度,及时出台稳定全省经济增长举措,打出稳经济政策“组合拳”,争分夺秒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和项目建设,尽最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耽误的进度补回来。全年经济呈现逐步回稳、持续恢复的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累计降幅从一季度7.9%收窄至前三季度的1.6%。虽然受到疫情反复冲击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但我们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这是殊为不易的。我们全力稳工业。接续开展工业稳增长攻坚行动,全力以赴扩增量、遏减量、防变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降幅大幅收窄,其中7、8、9、10月份增速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1位、第4位、第5位。我们全力扩投资。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899个,同比增加387个,省政府直接推动36个重点项目。争取并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98亿元,支持679个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并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66亿元。全省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长16.4%,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9.1%。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大水网”工程、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启动实施,沈白高铁加快建设,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三期顺利推进,长白山机场扩建工程落成。我们全力促消费。落实房地产调控“一城一策”、车购税减免、家电下乡等政策,举办“1·8消费节”“9·8消费节”等系列促销活动,狠抓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精准发放消费券7.2亿元,拉动销售额133.7亿元。落实农民进城购房补贴等政策,拉动商品房销售1.9万套、158万平方米。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全省雪场达到75家,较上年增加21家;45个村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4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全年航班量和旅客量累计恢复率均排名全国千万级机场第1位。我们全力稳外资稳外贸。组织百余次对外经贸交流活动,长春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珲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试点、延吉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成功获批。全省外贸进出口增长3.6%,其中出口增长42.1%,高出全国31.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位;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68.1%。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力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支持一汽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扛牢民族品牌,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一汽省属口径整车产量达到215.6万辆,实现产值3900亿元左右,红旗汽车产量30万辆。深入实施“旗E春城、旗动吉林”工程,推广红旗新能源汽车2万辆,建成换电站97座。红旗、解放蝉联中国最具价值的乘用车、商用车品牌。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上榜优胜者名单。全省汽车产业完成产值525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1%。全力推动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加快向精细化工和新材料转型。石化行业实现产值1435.5亿元,增长17.4%。吉化公司实现产值733亿元,增长21.9%。吉林化纤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原丝、碳丝、复材产能分别达到16万吨、4.9万吨、1.5万吨。全省碳纤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7.3亿元。全省重点新材料企业超过100户。加快推动医药健康产业88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实现投资192.2亿元。长春生物制品所P3车间成功获批,建成东北三省唯一一家以企业为主体的P3实验室。金赛、凯莱英产值分别达到103.2亿元、91.1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累计完成产值749.6亿元,全年增长2.7%。大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支持“长春光谷”、光电信息产业园、CMOS高端图像传感器等重点项目建设,“吉林一号”卫星全年发射52颗。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陆上风光三峡”新增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增长50%,超过以往十年所增总和,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全省电力外送规模达到171.8亿千瓦时,增长45.9%,电力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千亿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松原、白城、双辽等绿电产业园区,一批高载能产业项目落地。“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加快推进,7个抽水蓄能电站列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14个储备项目申报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蛟河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敦化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吉电入京”特高压项目纳入规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启动实施“氢动吉林”行动,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

  三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创新型省份建设16个方面180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积极争取国家大力支持我省保留现有1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第一批重组。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获批并启动建设。吉林省、长春市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行。四平市、长春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推动1205项成果在本地转化。中车长客、一汽红旗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和银奖。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804户,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112户。新认定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长春博立电子科技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9家。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升级出台人才政策3.0版,优化聚才引才政策,营造识才爱才敬才良好氛围。高校毕业生留吉人数达到11.8万人,比上年增长17.7%。

  四是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粮食生产再获大丰收,增产8.32亿斤,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稳居全国第5位,净调出量稳居全国第2位,粮食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1位。谋划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启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科学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37万亩。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举办第二届黑土地保护国际论坛,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实施种业龙头企业扶优行动,组建作物育种联盟,加快公主岭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广智能高端安全农机,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超额完成“地趴粮”整治年度任务,全省“地趴粮”较上年减少1297.6万吨,降幅达83.4%。“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实施产业化项目209个,完成投资141.89亿元。建成和在建万头牛场21个、千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村821个、50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户10414户,肉牛养殖户数达到33.14万户。新增肉牛屠宰加工项目11个。肉牛产业融资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肉牛贷款余额242.7亿元,增长98.2%,其中发放肉牛活体抵押贷款62.4亿元,增长198.6%,发行专项债券51.75亿元支持肉牛项目47个。肉牛政策性保险在保牛只95.4万头,增长56.3%,占肉牛存栏量的25%。启动养殖大村大学生兽医培训计划,完成500个大村兽医配备试点。全省肉牛饲养总量发展到652.6万头,增长12.4%,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0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15元。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57户。新建各类棚室2.93万亩。1-11月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产值达到2170亿元。深入开展“千村示范”创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1029个、干净人家20万户。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投入衔接资金38.6亿元,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2000个,实现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业12.43万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0.6万家和8.1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3万个,托管服务面积6300多万亩(次)。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开展服务企业大调研、服务企业月、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踏查服务等活动,制定省政府为企业办实事清单50项,中省直单位细化清单事项702项,各地区细化清单事项350项。全力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700亿元左右,是上年的近5倍。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32万户,增长10.4%,其中企业户数增长15.5%,增速居全国第6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标稳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标准化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4个工业集中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吉粮集团、森工集团、大成集团等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强化预算约束,省直部门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预算分别压减5%和15%。11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6.6%,连续8个月居东北三省首位,存款余额增长10.3%,信贷投放新增1480.5亿元。新增A股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1家。吉浙、津长对口合作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3%,为稳投资稳增长持续注入新活力。

  六是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全省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3.4%,居全国第9位,PM2.5平均浓度25微克每立方米。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1.8%,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达78%,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新增城镇污水处理厂18座,新建改建污水管网552公里。长春市、吉林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5个县(市)和国有森工企业开展首批林业碳汇试点。西部河湖连通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扎实推进,新建及改善提升绿水长廊1177.8公里,造林绿化221.4万亩。国家级园林城市达到15个。建设百姓身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379处。全面完成“三区三线”划定,首批通过国家审查。支持白山市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抚松县、敦化市被授予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辉南县入选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45项整改任务全部启动,完成或基本完成26项,群众投诉举报案件结案销号率达96.47%,一批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七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面完成50项民生实事。通过省长热线、“互联网+督查”等渠道,累计办理群众留言等近30万件,创设《民声摘报》直接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典型民生问题。城镇新增就业25.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9.73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较上年提高约4%。全省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月人均1031元和749元,均达到上年城乡低保标准的1.68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10元。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1528万人,平均报销比例达71.5%。大力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建设55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8个社区老年食堂试点,为56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26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13.62万名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服务。为2.12万人(次)有需求的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8408名适龄儿童免费实施牙齿窝沟封闭服务。帮助2795名困难家庭考生圆梦大学。异地就医跨省门诊慢特病实现直接结算。长春市20条断头路、卡脖路全部完工,88处交通不畅点位完成治理。新改建农村公路3252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527公里,改造农村危桥306座。完成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线路408条。新增34.74万农村集中供水人口,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8%。开工改造棚户区2.15万套、城镇老旧小区1159个,改造农村危房4248户。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1.26万套。累计化解98.8万户房屋登记难题。新建村级快递综合服务点3064个。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6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60个。申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4个,17个试点县达到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标准。村医“积分制”管理模式全面推开。创作推出《人世间》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开展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3000余项,惠民1300万人(次)。老龄、慈善、残疾人、地方志、中医药、红十字、妇女儿童、志愿服务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台、民族宗教、人防、地震、气象、援疆、援藏等工作务实推进。

  八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9.7%和33.89%。坚持“一行一策”制定高风险机构化险方案,清收处置不良资产112.7亿元。稳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发行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额度602亿元。扎实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防止出现大量烂尾楼,争取保交楼专项借款36亿元,完成2万套交付任务。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危房整治1万余栋。改造燃气管网281公里,完成居民“阀、管、灶”改造120万户。全面打赢防汛抗旱保卫战,实现“零垮坝”“零溃堤”“零伤亡”。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牢牢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长春市被评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连续4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9.03%。开展重点边境村建设三年行动,积极有序解决“空心村”问题,97.2%的重点边境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安保任务。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帮扶援助特殊困难退役军人6165名。

  九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政府系统大力弘扬“严新细实”作风,紧扣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330项重点任务,深入一线靠前督查督办,落实“赛马”机制,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到位。落实省委“基层建设年”部署,改进调查研究,全面精简会议、文件、督查检查。建立实施省政府领导包保市(州)、企业、项目、学校等制度,落实省领导联系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省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等各方面意见。提请省人大常委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4件、省人大代表建议181件、省政协提案513件。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完成立法项目7件。府院联动机制实现全层级覆盖、宽领域联动、常态化运行。建立政策直达机制,加快政策落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有关要求,持续纠治“四风”问题,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五年,吉林振兴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这些成绩极为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驻吉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中直驻吉各单位,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吉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吉林振兴发展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经济恢复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产业链供应链还有堵点卡点,新动能接续不够;大量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较大;消费和服务业潜力亟需充分释放;民生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基层财政较为困难,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忠实践行“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团结奋斗,苦干实干,在新征程上推动吉林全面振兴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做好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机遇,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美丽吉林,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谱写吉林崭新篇章。

  按照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蓝图,根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要求,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重要突破进展;农业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更加巩固,乡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治理效能进一步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法治吉林、平安吉林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扎实成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今后五年,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重点把握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引向深入,大力实施“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加快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生产及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三个万亿级大产业以及能源电力、医药健康、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若干千亿级规模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企业,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质量强省,推动质量提升和标准创新。坚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建设长春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深入实施服务业重大工程,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促进消费升级提质扩容。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完善重大项目包保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二是坚定不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全面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加强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合作,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努力把吉林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推动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高校服务吉林振兴发展能力。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面推进技能社会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汇聚创新资源,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国家双链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未来产业孵化试验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梯度培育工程。支持长春打造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三是坚定不移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良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利保障、种业振兴、农业机械化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产粮大县振兴、智慧农业建设八大工程建设,打造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多装吉林粮。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畜牧业强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持续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四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整合资本投资型国企,强化制造业国企体系能力建设,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吉林成为投资的沃土、兴业的福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深化“五个合作”,推动外资外贸提质增效,实现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取得新突破。

  五是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吉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两屏两廊”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实施长白山森林生态保育工程,推进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提升森林、草地、湿地等碳汇能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林业强省。

  六是坚定不移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民生实事。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促进就业机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托幼育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进健康吉林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七是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隐患。坚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五年内基本解决边境地区“空心村”问题。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吉林。

  三、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这些指标的确定,既衔接了“十四五”规划和当前发展基础,也考虑了各类支撑条件;既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又符合客观实际,是积极的、稳妥的,有利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同时也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挑战,更要坚定信心,全力提振经济,力争取得更好结果。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促消费扩投资。消费旺,则经济活;投资强,则后劲足。扩内需是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根本支撑。我们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落实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更大力度激发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力促进消费复苏。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提振大宗消费。开展汽博会、房交会、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和成品油市场整治行动,精准投放消费券,带动消费恢复性增长。大力推进“旗E春城、旗动吉林”工程,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延长农民、人才等购房补贴政策时限,与家电、汽车等联动促销,合理增加消费信贷,落实房地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启动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推动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改造升级一批高品质县域商业综合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冷链物流仓储设施。恢复文旅消费。集中推出“冰雪丝路”国际博览会、长春冰雪节、吉林雾凇节、查干湖冬捕节、粉雪联赛等系列节事赛事活动。开展2023吉林消夏避暑休闲季等系列活动,开发乡村游、红色游、研学游、边境游等精品线路。深化吉浙“千万游客互换”工程,积极开发长三角等重点域外客源地跨省游市场。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抓好国家、省级电商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新媒体直播基地。启动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跨境电商扩量提质行动,认定一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支持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抓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示范,鼓励发展夜经济、小店经济、外摆经济等消费业态。

全  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式调度机制,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新基建重点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新建5G基站5000个。推动“吉电入京”特高压项目尽早纳入国家规划,加强坚强智慧电网建设。推动梅河口-桦甸天然气管道建成投运。新型城镇化重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抓好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支持通榆县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支持梅河口市、抚松县等区域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推动长吉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新改建一批城市污水管网、供水管网、供热管网、燃气管网,建设四平市、松原市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新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50处。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00个、棚户区1.9万套。交通重点续建烟筒山至长春、长春都市圈环线东环等5个高速公路项目631公里,建成桓仁至集安、大蒲柴河至烟筒山2个高速公路项目,桦甸实现通高速。新开工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长春都市圈环线西环等高速公路项目。力争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三期开工建设,抓好延吉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全面开展长辽通高铁项目勘察设计工作。水利重点加快推进“大水网”工程、永吉城防等重点项目,做好西部河湖连通、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等重大工程收尾工作,开工建设引嫩入白扩建一期、大安灌区二期等水利骨干工程。要围绕“六新产业”“四新设施”,做好项目储备和招商引资,提高储备项目成熟度,全力创造项目开工建设条件,避免出现“钱等项目”现象。

  (二)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吉林强。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和“十百千万”企业培育工程,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依托长春汽车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汽车大省地位,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全力支持一汽、服务一汽、配套一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稳产满产,力争一汽全年省属口径整车生产实现260万辆。加快新能源汽车布局,全力服务好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组织好全球产业链招商。打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强省,推动电池、电驱等关键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零部件项目落户吉林,打造核心配套商集聚地,提升本地配套、本地采购比重。瞄准世界一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国检中心。筹备组建汽车工业研究院,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加快汽车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加快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项目掀起建设高潮,分批形成产能,构建完整的乙烯、丙烯产业链,打造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出台支持碳纤维产业政策2.0版,推进吉林化纤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拓展航空航天、风光发电、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应用场景,保持技术领先,推动降本增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稀土磁性材料高端应用技术转化中心。支持打造长春光电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白山硅藻土、磐石石墨等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通化中溢30万吨新能源负极材料、30万吨石墨电极及石墨制品项目建设。

  提升医药健康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优质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日化品和化妆品及原料、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药设备和检测仪器、医药商业和流通、医疗和健康服务九大板块,以大品种、大项目、大企业和大集聚区为抓手,加快建设医药强省。发展高端原料药及中间体等创新药物,支持“长春药谷”和长春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建设。推动一批防治新冠病毒药物研发,加快药品上市进程,推进安睿特人白蛋白、凯莱英医药中间体、东宝重组人胰岛素、敖东中药配方颗粒、万通贴剂、修正医药健康产业园、金赛国际医药产业园、圣博玛超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先进医药器械创新中心,推动高端光电技术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东北亚美谷”发展医美产业。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大对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力度,推进“中医药+”饮食、康养、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

  巩固扩大装备制造业优势。支持中车长客发挥整车优势,拓展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维修保养等产业链增值服务,开拓海内外市场,加快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产品系列工程化验证和新产品开发生产。做大做强集风电整机、电机、叶片、储能等设备为一体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启动实施国家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着力补齐智能、高端、安全农机装备短板。

  大力推进能源产业“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清洁型电源、友好型电网、灵活型负荷、主动型储能”为主体的吉林特色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服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陆上风光三峡”新开工风光发电装机719万千瓦。“山水蓄能三峡”重点抓好1040万千瓦在建及纳规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1-2个项目。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推动“多能互补”模式发展。支撑性保障电源重点建设4座燃气电站。“大电网”工程着力谋划吉林电网“四横四纵”主网架构,强化500千伏电网结构,完善220千伏线路布局,构建辐射东西方向的坚强电网,提升东西互济和新能源送出能力。绿电产业园区重点抓好在建负荷项目建设,推动协议项目签约落地。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吸引用电大户落户吉林。开工建设新型储能设施20万千瓦以上。“氢动吉林”行动重点建设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国电投氢能产研基地建设,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推广城市公交、环卫等氢能车应用。加快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建设,新下达3001个行政村风光发电指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确保2024年全部投产达效。完善电力市场机制和交易机制,出台支持新型电力系统配套政策,健全电力产业上下游环节价格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22项重大工程。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引领消费、创造就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统筹推进长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四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以农文旅融合为主攻方向,以大项目建设带动旅游业大发展,精心打造后疫情时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旅游产品,加快恢复文旅消费,创建旅游休闲城市,将“长白天下雪”“22℃的夏天”等品牌形象推向全国,形成联动冬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四季皆有特色的全域、全季大旅游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后冬奥时代“冰雪+”文章,高质量建设“冰雪丝路”创新先导区,加快完善冰雪经济体系,推动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全链条发展。精心打造一批串点成链的精品乡村旅游点,叫响吉林“醉美乡村”旅游品牌。加大文旅企业纾困力度,推进国有旅游资源整合。支持长白山、查干湖等标志性景区和度假区提档升级,支持抚松县、池西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万达长春国际影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提升城市会展功能。加快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重点推进现代物流、软件与服务外包、特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和科技服务集聚区建设。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围绕“芯、光、星、车、网”五大领域,持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龙头企业,强化数字产业对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作用。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能力,前瞻性布局元宇宙产业。依托光电领域技术优势,推进原创性成果转化。发挥“吉林一号”卫星系统优势,加速布局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链,打造全球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系统。建设长智光谷、光电信息产业园。推进功率半导体全产业链建设。支持CMOS高端图像传感器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四平天地空遥感监测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升级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完善黑土地保护“一张图”、高标准农田管理“一张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推进汽车、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能源、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全面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和生产性服务深度融合,提供高品质和多样化的数字生活服务。发展数字物流新模式,提升全域旅游数字服务能力,创新发展数字金融。建设长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长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新型算力中心等建设,打造人工智能算力和产业创新高地。

  (三)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吉林“三农”工作基础厚实、特色鲜明、地位重要。我们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充分发挥吉林农业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样化食物供应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扎实成效。

  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推动“八大工程”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全面提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和智慧农业综合效能。开展产粮大县振兴创建活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力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落实田长制,深入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动“梨树模式”扩面提质,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5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78万亩。加快推进大安、镇赉、前郭、乾安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建设。加强黑土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和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推进易涝区治理工程建设。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生物防控等重大增产增效技术。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建设国际领先的三大作物人工智能育种研究平台,开展玉米、水稻、大豆、人参、梅花鹿等优势品种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突破性新品种联合选育。大力推广应用大马力拖拉机、抛秧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等高端智能农机具。新建各类棚室3万亩。加强全链条节约粮食工作,全面完成“地趴粮”整治任务。

  推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上规模上水平。完善全省肉牛工程建设规划,健全肉牛政策保障体系。统筹东中西三大产业集群,加快209个产业化项目建设,新建11个屠宰加工项目。力争全省肉牛饲养量达到770万头以上。加快建设一批规模肉牛养殖园区,吸引农村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入驻。抓好肉牛种业创新中心建设,健全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支持长春皓月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推进集安省级进口肉牛隔离场建设。落实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对500个大村大学生兽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打造“吉林肉牛”区域公共品牌和“吉牛”餐食品牌。

  促进“十大产业集群”提质提效。开展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发挥玉米大省优势,延链补链强链,做强做大淀粉糖醇、氨基酸、发酵酒精、生物基新材料、综合加工等玉米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链。发挥松原经开区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中美嘉吉生物高科技产业园。大力支持中粮300万头生猪、正大100万头生猪、牧原400万头生猪、德翔肉鸡、金翼蛋鸡、飞鹤乳业、佐丹力健康产业园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实施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长白山人参等品牌跃升工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分层分类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持续开展“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专项行动,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建“千村示范村”1000个、“百村提升村”200个,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绿化美化村屯1000个。扎实开展农村供水老旧工程和管网改造,新增24小时供水工程1200处。实施乡村畅通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实施养护工程5000公里、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100条。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完成农村改厕4.7万户。动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持续抓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快推动梨树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通化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盘活利用。探索组建股份合作经济实体或产业合作联合体,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联创。支持产粮大县开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导的社会化服务,加快全国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整县推进试点县建设。抓好66个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业。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

  (四)着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破解吉林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我们要立足吉林人文科教优势,强化振兴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增强内生动力,加快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深化“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建设,启动本科高校新医科建设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职业学校达标工程,尽快实现职教本科院校“零”的突破。深化吉林大学与各市(州)协同创新发展合作机制,大力推广吉林大学红旗学院办学模式,建设200个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支持50个产业化培育项目。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跟踪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推动第二批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参加重组。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户,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和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0户,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推广“长光”“摆渡”模式经验,建设一流“双创”平台,推进“双创”向纵深发展。筹建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

  大力激发人才活力。落实好人才政策3.0版,多元化推进落实高层次人才收入倍增计划,完善人才激励政策配套细则,强化人才服务制度保障。制定汽车、医药等产业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叫响“创业有你、就在吉林”“奋斗有我、就在吉林”,实施“吉人回乡”工程,搭建对接服务平台。下放省属事业单位三级专业技术岗位自主评聘权限。高标准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

  (五)着力推动生态强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优良生态是吉林的突出优势。我们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起抓,筑牢生态屏障,守好绿水青山黑土地,护好蓝天白云好空气,让生态强省建设成色更足、成效更突出、底蕴更深厚。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严格实行秸秆全域禁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力争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4%左右。推动“两河一湖”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努力提升优良水体比例,力争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年底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强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建设和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村头路边随意堆放畜禽粪污问题整治。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推进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和管控修复。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强化生态治理修复。扎实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加快万里绿水长廊、林草湿生态连通、查干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试点等项目建设。完成林草生态修复200万亩。抓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向海、莫莫格等湿地保护修复,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支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纳入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建设。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加快推进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高标准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和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办理,确保按时限销号清零。持续开展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持续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效,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推进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重点区域散煤治理。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制定生态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成效考核。健全完善生态环境责任体系,创新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重点领域生态补偿等工作。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机制。扎实推动5个林草碳汇交易试点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制胜法宝。我们要从解放思想抓起,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从优化营商环境破局,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为吉林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地落实,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一企一策”推进吉能集团、森工集团等重点企业改革脱困,推动大成集团复工复产。

  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必须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真正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开展政策“润苗”、法治“护苗”、科技“育苗”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光明正大、坦坦荡荡与民营企业家交往,健全包保服务民营企业制度,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完善公平竞争机制,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壁垒,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为民营经济开辟更多空间。发挥产业引导类基金、科技创新发展类基金、科研成果转化类基金作用,引导和撬动民间资本助力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完善资金和要素获取等方面支持政策,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继续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建立完善清欠工作推进机制,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继续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价政府服务”活动,认真倾听民营企业意见建议。

  持续加力助企纾困发展。常态化抓好服务企业工作,实施好为企业办实事清单。优化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机制,确保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不折不扣、高质高效落实到位。加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精准帮扶,切实解决资金、用地、用工、市场等方面实际困难,助力企业恢复元气、焕发活力。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等问题整治,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和法治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过了关,投资必过山海关。推动吉林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必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实施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建设工程、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建设工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生态。实现更全面、更丰富的全省各类政策“一网通查”、各级服务“一网通办”、相关咨询“一网通答”。深化“证照分离”“证照一码通”改革,有效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更大程度便利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探索建立首违不罚清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操作,坚决纠治为罚而罚、过度处罚等现象。发挥长春智慧法务区作用,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动态调整机制,规范统一省与市县收入分享方式,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完善转移支付管理制度,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加大财力下沉力度,推动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基层“三保”支出。继续落实好过紧日子要求,强化“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制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实施阶段性延期续贷,推动信贷早投放、多投放、快投放,力争全年信贷新增1800亿元。用好用足政策工具,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再担保体系,力争全年再贷款、再贴现投放量分别达到300亿元和100亿元。实施金融服务市场主体培育助力高质量发展行动,开展“金润吉林”政银企系列对接活动,优化“吉企银通”功能,加大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旅游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四平市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和长春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推进“吉翔”计划,力争更多企业上市。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全力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外向度,推进农产品、装备制造、医药及高新技术产品等产业扩大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支持海外仓建设。加快互市贸易二级市场建设,用好互市贸易商品落地加工试点政策。扩大平行车进口,推动二手车出口实现增长。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好对接RCEP行动计划,发挥综保区、边合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先行先试作用。加大外商合法权益保护,为外商来吉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加快推动新一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规划获批。全力申建中国(吉林)自贸试验区。发挥稳外资工作专班作用,对5个国家级重点外资项目和30个省级重点外资企业“一对一”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外企发展难题。全面深化区域战略合作,组织好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以及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交流促进活动,高质量举办第14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第8届全球吉商大会、2023中德汽车大会、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进博会走进吉林、跨国公司吉林行等活动,常态化组织对日、韩、北欧等专题性招商活动,吸引一批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布局。

  (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经济金融风险事关发展全局。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标本兼治、远近结合,高度警惕各类风险的关联性、传染性,增强风险处置的精准性、有效性,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感和“与风险赛跑”的紧迫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切实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优化完善调控政策,支持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改善资产负债状况为核心,纾解优质房企困难,满足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发挥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专班作用,推动16条金融支持政策落实。争取长春市开展利用国家专项贷款加快商品房去库存试点,通过政府团购商品房,用于棚户区改造回迁、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利用好国家保交楼专项借款,确保完成1.5万套保交楼任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持,稳妥有序推进农信系统改革化险,扎实抓好地方法人机构金融风险及时处置化解工作。深入开展不良资产清收攻坚战,做好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工作,及时开展“回头看”,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和中小银行风险防控情况,提升地方中小银行稳健性。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强化高管、股东资质审核和行为监管,有效隔离产业资本和金融风险。保持打击非法集资高压态势,巩固非法集资风险处置成果。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省对全省防范化解隐性债务负总责,各市(州)和县(市、区)承担具体责任,筹措各类资金资产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强专项债券绩效管理。持续开展专项债券闲置趴账资金专项整治。加强政府融资平台治理,推进分类转型。

  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意识,坚决反对过度举债搞建设、谋政绩,严禁违反规定乱开口子、随意追加预算,防止只考虑花钱、不考虑还钱,防止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强化防范债务风险意识,防止在城乡建设上不顾财力,一味上项目、铺摊子,对于没有偿债来源的项目,不能盲目融资。强化监管机制,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加强审计监督,严肃审计问题整改,推动源头治理,做到标本兼治。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制定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盈、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以实际行动坚守为民初心。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施50项民生实事,让人民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品位、更有奔头。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见效,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依托“大园区”创建60个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支持60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室。为1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配备设备器材。实施1000间中小学教室照明改造。为10万名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为7000名适龄儿童开展免费牙齿窝沟封闭服务。为8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和1000个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实施无障碍改造。制定出台养老护理员奖补制度,建设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0个社区老年食堂。为7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安装扶手和智能监测设备等。救助白内障、血友病、肿瘤、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困难患者1200名以上。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和军属烈属2000人,新建和改扩建光荣院,新增床位300张。配建100套健身路径,建设20个笼式足球场、12个多功能运动场。巩固供热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果,推进城市供热企业整合,提升供热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为10万户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冬季取暖困难家庭发放取暖补助。

  强化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障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抓好长春市个人养老金全国先行城市建设,推动保险企业提供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新业态从业者参保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城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持续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巩固“双减”治理成效。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开展薄弱高中托管帮扶项目。学生资助体系做到全学段全覆盖。按每生3000元标准,对本科院校录取的城乡低保对象家庭、脱贫家庭困难考生救助全覆盖。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尽快获批,加快推动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向基层延伸。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动多层次医联体建设和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院校培养。落实中央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稳妥有序实施“乙类乙管”,统筹调度医疗救治资源,加强医疗物资供应保障,有序推进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全力以赴进行重症救治,切实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开展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攻坚行动,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平稳转段,顺利渡过流行期。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办好第十八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创排国家“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剧目京剧《土地长歌》。办好省第十九届运动会。制定为老年人办实事清单,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支持农村养老大院建设改造。积极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双拥工作。着力发展慈善、红十字、妇女儿童、残疾人、地方志、志愿服务等事业,全面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人防、测绘、援疆、援藏等工作。

  加强改进社会治理。做好省长热线、省长信箱、“互联网+督查”等群众诉求的受理、办理、督办、反馈和回访工作,通过《民声摘报》倾听群众呼声,形成制度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马上办、创造条件办,举一反三解决好苗头性、普遍性问题,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新建100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范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严厉打击恶意欠薪,保障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推进重点边境村建设三年行动,改善抵边一线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落实信访责任体系和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制度,集中整治治安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各级政府将坚持不懈从严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持之以恒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确保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坚持把守好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同心、为人民造福,完善听民意解民忧机制,认真回应群众诉求期盼,将群众的事当成最大的事、自己的事办,贴近群众、感知民声,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忧,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全面增强干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胆闯、大胆试,走得稳、走得好,努力创造新业绩。坚持守正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持之以恒加强法治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政府守信监督机制,治理政府失信行为,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提案。配合省人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推动府院联动由个案协调、事后化解向源头预防、前端治理延伸。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培树“严新细实”优良新风,突出“实”的导向、“严”的规矩,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树立鲜明的抓落实导向,坚决克服空喊口号、机械执行、消极应付等不良倾向,脚踏实地把既定目标变为现实。用足用好“总施工图”机制和“五化”闭环工作法,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案,一件事一件事做,确保说一件、做一件、成一件。总结推广提级管理、精准调度、精准施策、政策直达、专班推进等有效经验,把各方面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吉林发展的上升指数,换来全省人民的幸福指数。坚持严督实考,切实做好各级政府督查工作,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不遮短、不护短,较真碰硬推动工作落实。持之以恒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面肃清孙政才和苏荣、王珉流毒影响,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砥砺奋进开新局,凝心聚力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忠实践行“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建设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